在宋朝的历史长河中旗开网,有一个极为显赫的家族——苏家。
在唐宋八大家中,苏家便占据了三席,分别是苏洵、苏辙、苏轼,这三人被并称为“三苏”,显而易见,苏家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家族。
然而,苏家并非只有这三位才俊,事实上,还有一位能够在他们的光环下,独立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的女子——苏轼的妹妹,苏小妹。
苏小妹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她的真实姓名,一些野史中提到她的名字是“苏轸”,这个名字倒也有些意思,因为苏洵作为一个学者,给儿子们取名时常带有“车”字旁,而给女儿取名时,理应也要有所呼应。
不过,名字的本身并不重要,我们只需要知道苏轼有一个才情出众的妹妹,这便足够了。
展开剩余84%苏小妹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女之一,她从小便跟随哥哥们一起读书写字,深受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。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,她能够脱颖而出,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色彩。
作为一位才女,苏小妹自然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傲气。在那个年代,能获得她欣赏的人,恐怕只有父亲和哥哥们了。
但即便如此才华出众,苏小妹仍然无法逃脱“女大当嫁”的命运,正如后来的李清照,才女的命运似乎注定与婚姻纠缠在一起。
苏小妹长大后,苏氏父子便开始为她物色合适的丈夫。毕竟,作为一位精通诗词歌赋的才女,苏小妹岂能随便嫁人?
更重要的是,苏小妹聪慧机灵,不拘一格,性格与当时大多数女子大相径庭,因此她的婚事一时半会儿也难以定下。
正当苏家为她操心时,一个名叫秦观的才子出现了。秦观凭借自身的才华,成功获得了迎娶苏小妹的机会。可是,在新婚之夜,苏小妹却给秦观出了三个难题,要求他解答之后才能入洞房。这三道题,不仅考验秦观的智慧,也让这场婚姻更加富有传奇色彩。
秦观,字少游,是北宋中期的著名词人,也是“苏门四学士之一”,一度深得苏轼的赏识。他与苏家有着深厚的交情,因此他早已听说过苏小妹的名气。
为了促成这段姻缘,苏轼将秦观的诗词拿给苏小妹看,苏小妹看后极为欣赏,称赞道:“不与三苏同时,当时横行一时。”
苏轼看到妹妹如此称赞秦观,心中自是大为高兴。毕竟,苏小妹素来寡言少赞,这样的评价,便是对秦观的最大肯定。
因此,苏轼便托黄庭坚为媒,定下了两人的婚事。由于苏家亲朋众多,这桩婚事也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,最终婚礼决定在苏家举行。
秦观如愿娶得才女苏小妹,也借此机会进一步加深了与苏家的关系,这无疑对他日后的事业发展大有裨益。
然而,婚礼完成后,苏小妹却并不急于入洞房,她提出要求秦观解开三道题,才肯让他享受洞房花烛夜的圆房之乐。
秦观虽非花花公子,但聪慧过人,既然苏小妹提出要求,他自然答应,毕竟不能让自己的新婚妻子轻视自己。
第一道题旗开网,是一首古诗谜,谜面为:
铜铁投烘冶,缕蚁上粉墙;
阴阳无二义,天地我中央。
众人听后纷纷表示困惑,根本无法理解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含义。
秦观思索片刻,顿时恍然大悟,原来第一句中的“铜铁投烘冶”,指的是“化”字;第二句“缕蚁上粉墙”,则暗指“沿”字,且“沿”与“缘”相通;第三句“阴阳无二义”道出了“道”字的含义;最后,“天地我中央”则揭示出谜底为“人”字。
合起来,这首诗谜的谜底便是“化缘道人”。
秦观听后不禁失笑,因为这四个字正是苏小妹在讽刺他当初化缘假扮道人一事。
在婚前,秦观曾好奇苏小妹的模样,便打扮成“化缘道人”,在寺庙门前等候,希望能够一睹她的风采。当他与苏小妹偶遇时,以乞讨为名与她搭话,最终见到她的模样时,发现她并不丑,而苏小妹也认出了他是自己的未婚夫,随即匆忙离开。
苏小妹通过这道题,将此事揭示出来,显然是要给秦观一个警告,并听听他如何解释自己当时的所作所为。
秦观沉思片刻,随后写了一首诗,以此作答:
化工何意把春催,缘到名园花自开;
道是东风原有主,人人不敢上花台。
这首诗颇具谦逊之意,也巧妙地道出了谜底,同时为自己向苏小妹道歉。看到秦观如此真诚,苏小妹心中不禁颇为满意,决定出第二道题。
第二道题,依旧是一首古诗谜,谜面涉及四位历史人物,诗句为:
强爷胜祖有施为,凿壁偷光夜读书;
丝缕缝线常忆母,老翁终日倚门闾。
秦观听后,轻松解答出谜底:
“强爷胜祖”指的是孙权,“凿壁偷光”是匡衡,“丝缕缝线”则是子思,最后“老翁倚门闾”是指太公望。
他顺利过关,令在场的人也不禁为之称奇。
接下来,苏小妹出下第三道题,是一副对联,上联为:
闭门推出窗前月,月明星稀,今夜断然不雨。
这副对联隐含着“云雨交欢”的寓意,而“雨”又有“语”的谐音,显然是在提醒秦观,在洞房花烛夜,不仅要有“云雨交欢”,还需要能够“语”得出来。
秦观恍然大悟,绞尽脑汁,终于作出下联:
投石击破水底天,天高气爽,明朝一定成霜。
这一联既回答了上联的隐含意义,也巧妙地回应了“云雨”之事。最后的“霜”字,更是与“双”谐音,暗示着他们是一对天造地设的佳偶。
苏小妹听后,面颊泛红旗开网,洞房的门随之打开,秦观欣然步入,两人也终于度过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……
发布于:天津市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